国际数学联盟原主席接受本报专访——
中国奥数第一,为何没有菲尔兹奖
本报记者 张国
世界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、国际数学联盟原主席法捷耶夫(Ludwig D. Faddeev)日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,中国人不必为是否获得诺贝尔奖、菲尔兹奖等奖项焦虑,重要的是人们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。他说:“我认为现在中国数学家的质量和数量都在上升,所以大奖终将会到来。”
今年77岁的法捷耶夫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,与陈省身、杨振宁、谷超豪、葛墨林等几代华人科学家都有密切往来。1986年,他任国际数学联盟主席期间,中国数学会加入了该组织。10月末,他访问了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,出席了该校举行的陈省身百年诞辰纪念活动。
记者在采访时请教法捷耶夫,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中国选派很多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并拿到金牌,最近20年来中国有15次总分第一,但是,大陆目前还没人获得40岁以下数学家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。海外华裔数学家陶哲轩摘得过奥数金牌,也获得了菲尔兹奖。中国不乏数学天才,为什么一直没有产生本土的菲尔兹奖得主?
对此,法捷耶夫回答,自己一向不愿强调菲尔兹奖的影响。因为,奖章或奖牌的归属,往往反映了评委的喜好。譬如,俄罗斯产生诺贝尔物理学家的人数少于西欧,但并不代表俄罗斯的物理学研究不如西欧。大奖往往显示出学术界对谁最感兴趣,授奖是个复杂的问题。